你不是在當主管,你在當你自己
你有想過自己為什麼成為領導者嗎?你怎麼看待自己升上來變主管的原因?
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是因為自己在專業領域有了好的成積,放眼望過去已沒有人比你累積的戰功還多,除了你上位,還有誰能匹敵你?
如果,你有這樣的想法,這本書《你不是在當主管,你在當你自己》可能就會顛覆你的思考,也提供了另一面成為領導者的動機,期待的是什麼樣貌。
這本書相當的輕量,一個晚上就能讀完,簡單的內容卻有三個觀點,讓我反覆的思考:
第一點:你每天怎麼分配你的時間
第一點可以從自我提問開始,例如從盤點自己做了什麼來幫助公司?怎麼看待自己的工作?
書中的主角是一間公司的CEO,認為自己每天有好多事要忙,包含檢討營運及財務、推動巿場營銷計畫、應對董事會、跟主要客戶互動等;這些內容真的很重要,甚至還有更多重要的事務,可以由願景往下推展至第一線工作。
但是,作者 Patrick Leocioni 認為「管理並帶領公司前進」,重要性大於我們上面提列的所有工作,更用了二個維度來提醒我們:享受度與重要性。
享受度是以個人偏好做工作排序;重要性以公司需要你做的工作為優先;作者認為,許多的領導者只做自己喜歡的工作,但這些事情不一定是公司需要你做的事。
他認為,僱員工,更要顧「管理」員工,成功的執行長能帶領公司成長,反而財務、巿場、銷售、技術等可以授權出去,但卻不能把該做的工作授權出去、無法授權出去的必做工作。
我們常聽到:「不要用戰術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。」大概就是不要只埋頭在執行工作上,甚至是埋頭在自己享受喜愛的工作,而逃避經營與帶領上真正重要的事務。
第二點:你成為領導者的動機是什麼?
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《The Motive》,作者認為成為領導者的動機有二個:
1.以責任為中心的領導
希望能為他人服務,帶來他人福利,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,將無可避免承受痛苦並做犧牲。
以負起責任為出發點,會有心裡認知的準備,成為領導者的經驗是困難的並具有挑戰性,但也會因此獲得個人滿足及得到內在獎賞的因素。
2.以獎賞為中心的領導
視領導地位為多年辛勤工作的獎賞,是自己擁有的東西,例如領導地位帶來的關注、身分、權力以及金錢才是他們所嚮往的、追求的東西。
被個人的獎賞驅動時,會規避必須面對的不愉快情況及行動,會計算這些不舒服和乏味責任,傾向責任放下或棄權或忽視只有領導者才能處理的情況,會讓機構失去方向、指引及保護,帶來傷害,留下一個帶來痛苦至於毀滅的真空。
第三點:什麼是執行長「真正需要去做的事」?
公司需要領導者負起責任的必要工作,作者列出了五點:
- 開好一個會議
- 失敗、無聊、效率欠佳的會議,都是執行長的錯,並對公司的營運有害
- 請學會有效運用會議技巧的工具
- 有責任把會議開得有效率的那個就是領導人自己,無法下放給其他人
- 願意接受那麼不合格的會議狀態,會議上所做的決定就不會是具有水準的好決定
- 讓你的屬下參與到最重要的對話中,之後才能以更高的標準要求他們
- 一個高層會忍受的事,通常都會是他人行事的天花板
2. 管理好主管團隊
- 群策群力、不勾心鬥角、不互相干擾、誠實以對、進行有益的討論
- 不要迴避管理,否則就是怠忽職守,要確保小問題不至於變成大問題
3. 管理好個別的主管
- 不去面對下屬的問題,領導者也無法期待會有其他人處理
- 了解他們在做什麼,以及能為他們提供什麼必要的支持
- 處了管理個別主管外,也要要求卜土管管理他們的下屬
- 幫助下屬確定工作方向,以確保他們能在工作上有進展
4. 直言無諱
- 有專業、經驗的部屬,不代表不需要被管理
- 管理並非一種懲罰或不信任,而是要為他們指引方向並引導、教練他們
- 迅速面對困難、尷尬的問題及狀況、以清晰和善的方式去解決
5. 經常和員工溝通,同時不厭其煩傳達重要訊息
- 把自己當作跟他人溝通的工具;你不只是一位執行長,還是一位提醒長
- 宗旨、目標、策略、價值及優先事項的經常性不斷提醒,沒有「過度溝通」這種事
- 一般都會低估必要溝通的頻率及次數;一個訊息必須聽七遍,才會認為傳達訊息的主管是認真的
- 如何讓員工專注於、用心於甚至努力於他們的工作,同時也要讓他們了解為什麼做這些事
我們在共讀這本書時,都很有可能小看這五個要點,我個人認為最難的就是「直言不諱」這一點,因為工作久了,多少累積不同部門之間的資源爭奪、競爭排名,很多的新仇舊恨都在暗地裡累積著;亞洲的社會文化,有多少人能大方的認為對方的直言不諱是為了我們或組織好,而非針對個人批判,甚至是我們從小就沒有任何對情緒智能、人際社交上面的學習與重視。
要如何做到諫言,還不讓自己成為砲口對象、政治下的犧牲者,不只需要專業能力、社交手碗、攏絡人心的綜合技能,就算是執行長,也很多需要靠各事業群高階的幫忙,看其臉色,諫言的不好,還會有從董事會中表決拉下執行長位子的風險,諫言從古之今都是一門藝術。
我曾經管理過業務團隊,盡心盡力,真的是僕人式領導,下屬們每天除了回報工作業務外,也連同生活上的困惑都來請教,也許,因為自己的無私又盡心,才能真正做到直言不諱,還受人敬重與愛戴。
再來談管理下屬,劉潤說:「成年人只籂選不教育。」但這本書又一直提及如果我們認為職員都是成熟大人,不用像小孩盯著管理著那些小缺點與壞習慣,那是錯誤的觀念,這也使我思考過去總認為只要專業夠、能力夠、操守可以,就不要受個別下屬讓人難以忍受的缺點影響,但作者認為,只要是會影響整個團隊氛圍、會議行進、成果面向,都應該要勇敢面對直指問題的不舒服溝通。
而會議呢?我問著共讀的成員,有多少人會主動提議要改善部門的會議進行方式與方法?大部份的人都受到職涯早期的職場會議文化與方式影響,要能夠理解每種會議的不同、增加會議效益的眼界、有權力能力介入改善,真的舉手的,0個人。
作者提的五點,真的是知易行難,但是,這五個要點就是要植入我們的內在,這樣未來有機會改善時,我們才有可能從腦中取出來實踐。
領導者實踐這五大點,作者認為可以要使機構變得更健康,意謂著:
- 減少人員之間的你爭我奪
- 降低營運上的困擾及功能失調
- 增加運作上的清晰
- 策略上的校正
- 提升生產力
也期待這本書的提點,能讓我們在工作中,好好去想,我們每天忙進忙出,做的是我們喜歡的事,還是真的需要我們去做的事;盤點好後,就可以常去思考重要性、優先順序,而不是沈浸在自己擅長的、做起來特別容易上手的舒適圈裡。